台灣冷鏈Taiwan News
客製化的大冷鏈時代 後疫情時代冷鏈重要性及外銷果品應用

前全球受到疫情影響之下,大幅衝擊到全球糧食供應鏈,因而加劇糧食不足及糧食浪費的問題,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近期的統計結果,2020年因糧食不足受影響之人數相比2019年大幅增加1.5%,約1.18億人;而糧食浪費問題也日益嚴重,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英國連鎖超市龍頭特易購(TESCO)於2021年7月發表調查報告,指出目前全球每年約有25億噸糧食在未食用的情況下就被丟棄,丟棄的量約占全部糧食的40%,遠比10年前聯合國農糧組織預估的30%還要高上許多。

    糧食不足與浪費的問題,更加反應出冷鏈系統的重要性,各國在疫情發展初期即面臨到許多對於冷鏈產業的挑戰,於疫情發生半年後的2020年5月,全球冷鏈聯盟(Global Cold Chain Alliance,GCCA)針對衝擊冷鏈產業的原因進行調查,蒐集全球各地的產業資訊,發現歐洲與美國地區普遍認為「供應鏈中斷」是衝擊冷鏈相關產業的主要挑戰。由於疫情影響,許多糧食出口國家供應鏈因為邊境的封鎖政策而產生中斷,加上各國對於貨運需求的上升,造成嚴重的缺櫃、塞港等狀況,更加劇了供應鏈中斷所帶來的影響。另外,歐洲地區認為「冷鏈設施容量的不足」亦為重要衝擊,由於運輸系統的壅塞以致運輸時間延長,因此產生冷鏈設備貯存容量的需求上升,才能滿足延長保鮮的需求。

    由於後疫情發展階段,對國內外運輸系統的冷鏈需求提高,目前各國主要發展方向是強化冷鏈系統的銜接與精準調控,近年由於物聯網、AI科技的導入,加入多樣的監測與調控裝置後,能夠更加精準管控每個溫層,並提供即時的回饋及調節,使得冷鏈系統能夠以智慧化的方式來運作。

     除了智慧化的控管,在冷鏈技術各階段導入客製化服務成為全球發展趨勢。如全球冷鏈解決方案公司Cold Chain Technologies、Global Cold Chain Solution等,提供客戶搭配冷鏈的包裝材料客製化服務,主要針對貨品的性質是醫療用品還是生鮮食材等,應用材料、熱傳導等研究數據,選擇適合的資材及包裝方式;同時也配合智慧化溫度監測系統,可以追溯貨品目前的溫溼度狀況及位置,並給予運輸過程的數據及警示提醒。如此提供不同類型產品,或針對不同運輸階段提供冷鏈解決方案的多樣化服務,成為國際間各大冷鏈公司發展的方向,不再侷限某個設備或是技術的提供。

臺灣通路投入生鮮冷鏈 政府建構農產品冷鏈體系

    臺灣近年受到疫情影響,大幅改變生鮮食品的銷售及通路趨勢。根據未來流通研究所調查,2020年臺灣生鮮及食品線上銷售金額高達新臺幣862億元,對比前一年增加21.5%,可見疫情帶動下,民眾透過網路購買生鮮產品的意願大幅提高,即便生鮮冷鏈的成本比起一般常溫物流高達3~4倍,各方線上通路平臺也開始因生鮮的高回購率投入布局。

    從冷鏈物流車的變化趨勢發現,2020年全臺約8.1萬輛營業貨車中,約9,680輛貨車有載送低溫商品,年成長幅度達41.9%,整體冷鏈發展趨勢強勁,目前不管實體通路家樂福、全聯,到電商平臺momo、PChome、蝦皮,甚至外送平臺foodpanda和uber eats等,都開始提供冷鏈生鮮的服務,顯現生鮮產品的需求以及冷鏈發展的重要性。

熊貓外送平台

情改變生鮮食品通路版圖,外送平臺也搶入冷鏈生鮮服務。(攝影/游昇俯)

 

    行政院推動2021~2024年「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品質確保示範體系」4年中長程計畫,由農委會執行,積極推動冷鏈體系建置工作,設立2處旗艦物流中心於桃園及屏東,負責農產品集貨、分級包裝,預期與國際接軌,為外銷蔬果量能提升至每年3萬公噸,並成為國內蔬果、花卉的重要外銷平臺;另設立5處區域冷鏈物流中心,於雲林、嘉義、臺南、高雄及屏東,負責協助跨縣市、內銷及外銷,提升區域處理量能至少25%,促進產銷調節並拓展新通路,帶動外銷鮮果產業鏈發展,並與私部門業者合作,帶動民間投資,投入總金費將達126億元,希望讓農產品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運輸都能維持在適合的低溫環境,確保產品安全與品質。

    足量建置冷鏈環境系統,不只可以滿足內需的物流轉運,更可以提升生鮮農產品的外銷拓展。近年各方極力開拓各類果品出口的市場,根據關務署統計,2021年1到6月整體外銷中國以外市場,相較去年同期成長高達137%,輸往韓國上升53%、美國上升10%,其中輸往日本成長更是高達272%。目前亞洲地區近程的運輸漸趨穩定,因此外銷水果的長程冷鏈應用將是未來出口重要考量。

鳳梨

同水果採收後,應以適合的預冷方式,延緩果實熟化。(攝影/楊為仁)

 

外銷果品冷鏈不能斷 長程運輸從採後開始

    不同水果對於冷鏈的需求亦不相同,可能因水果品項、運送流程、目標市場距離而適用不同的模式。一般而言,外銷果品的流程主要經過三大階段,分別為生產、運銷流通、消費市場。

一、生產階段

    生產者依照目標市場距離,挑選合適成熟度與規格的果實進行採收、分級,確保果實抵達銷售地點時能夠保持完好成熟度與品質。

二、運銷流通

    包含採後處理、貯運、檢疫及運輸等階段。一般而言,產品採收後,應以適合的預冷方式,快速移除田間熱,使果實中心溫度降低,減少呼吸速率,以延緩果實熟化。後續分級及包裝階段的環境也應維持預冷後的低溫,以確保預冷的效果能持續,同時應避免環境溫度差異過大,否則會使果品保鮮程度大幅降低。

三、消費市場

    當產品抵達目標國家後,以冷鏈低溫物流的方式將果品配送至販售據點,而上架販售的櫥架溫度,應根據當地氣溫狀況以及產品特性,選擇常溫或是冷藏的方式進行銷售。

外銷果品配送及冷鏈布局流程圖

銷果品配送及冷鏈布局流程圖。

 

    以外銷棗輸日應用為例,自2016年12月起開始同意臺灣棗通過日方檢疫規定後可輸入日本,近年外銷日本的貨量逐年增加,2021年相較於2020年更是大幅增加2.7倍,為近年來最佳的出口量。目前業界主要以空運方式進行外銷,由產地端開始採收後便進入冷鏈,以冷藏庫進行降溫,包裝好之後再以冷藏車運送至指定檢疫場所進行檢疫,經過14天1.2℃低溫處理後,再以冷藏車送至機場,經過1~2天時間出口至日本。整個運送的過程由於疫情的關係,果實必須經過將近3週的時間才能抵達目的地,相較於過去可能多上3~5天的時間,所以每個環節的冷藏條件設定與銜接就顯得十分重要。

    農業試驗所目前針對採後處理部分,導入冷鏈技術,使用壓差預冷設備,可於短時間內將溫度降至指定溫度,假設果心溫度在28℃左右,只需40分鐘左右便能降溫到15℃以下,對比慣行室冷預冷需要數小時的等待時間,更能快速將果心溫度下降以減緩老化,同時加速外銷出口的流程。除新技術導入外,同時做好全程冷鏈控制與管理,從進入冷鏈系統後,就要避免斷鏈發生,更能延長保鮮、減少損耗並增加到貨品質。

    番石榴輸美,自2019年10月開始通過美國核准,近2年出口量從2019年的14公噸目前大幅增加至240公噸左右,並繼續成長。目前貿易商主要經過海運的方式出口至美國,自採收到運輸過程經過規定之供果園、農藥容許、包裝場、檢疫規定等相關查核,由美國農業部認可的冷藏貨櫃,並由檢疫人員插針進行溫度監測,運輸途中運抵美國前,完成美方檢疫人員要求1℃以下持續17天的低溫檢疫,便可以將番石榴運至美國。整段過程從採收到送達目的地需經過約30~40天,目前受到疫情影響,更是可能高達50天航程才可以抵達目的地。

    針對疫情下長程運輸的進行,不只是冷鏈溫控及各階段銜接的問題,從採收後開始,若能導入相關採後技術,更能延長外銷果品的保鮮時間。目前中興大學研究團隊正針對採後處理進行導入,採收時間建議在上午7點以前採收,以降低番石榴的呼吸率,確保運輸過程中能夠延緩熟成;於集貨包裝期間導入團隊研發的新式冰水預冷及包裝技術,藉由低溫配送及符合檢疫規定的貨櫃貯運,進行模擬海運試驗,目前也已得到初步的成效,後續將延伸規劃導入氣調貨櫃處理技術,利用環境氣體組成改變,可望使果實保存時間更久,強化長程海運冷鏈系統。

   後疫情狀況所衍生的糧食供應鏈及浪費等問題,加上臺灣生鮮果品內外銷環境的改變,更加凸顯冷鏈需求及發展的重要性。臺灣擁有良好的農產栽培技術與品種,要能夠持續強化外銷量能,除了大力拓展冷鏈設備及場域,針對不同果品提供客製化的冷鏈解決方案,應用於採後處理、包裝及運送等階段導入新式冷鏈設備與技術,並藉由相關研究成果及教育宣導,提升各界對於冷鏈產品與技術的認知,才能有效面對後疫情所帶來的衝擊和改變,共同跟上全球的大冷鏈時代。

 

 原文摘自農傳媒 2022.8.2  請參考原文

02 Aug 2022